漢宣帝劉詢墓
西漢宣帝劉詢墓位于西安市曲江鄉三兆村南,始筑于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漢宣帝葬此,為西漢諸帝陵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一座,陵園平面方形,邊長430米。1982~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陵園、寢園遺址和陪葬坑進行了鉆探和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詢(前91年-前49年)即漢宣帝,本名劉病已,字次卿,即位后改名詢,西漢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他是漢武帝劉徹的曾孫,戾太子劉據的孫子,幼年時流落民間,于公元前74年被朝臣迎立為帝。去世后廟號為中宗,謚號孝宣皇帝。
劉詢,生于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原名劉病已。漢武帝和衛子夫的曾孫,戾太子劉據和史良娣的孫子,史皇孫劉進和妾王翁須的兒子。巫蠱之禍家人蒙難,襁褓中的劉詢曾下獄,后被祖母史家收養,直到武帝下詔掖庭養視,上屬籍宗正。元平元年(公元前七十四年)昌邑王被廢后,霍光等大臣將他從民間迎入宮中,先封為陽武侯,于同年7月繼位,時年十八歲。第二年改年號為“本始”。
宣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即位前受過牢獄之苦的皇帝(另有南明隆武帝朱聿鍵即位前亦曾下獄)。
由于劉詢幼年遭遇變故,長期生活在民間,因此對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這對他的施政有直接影響。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用賢能,賢相循吏輩出。他能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并重視吏治,認為治國之道應以“霸道”、“王道”雜治,反對專任儒術。在對外關系上,劉詢于本始二年(前七二年)曾聯合烏孫大擊匈奴,后趁匈奴內部分裂之機,與呼韓邪單于建立友好關系,使邊境逐步寧息。神爵元年(前61年)擊敗西羌,后任將軍趙充國實行屯田,加強邊防,使羌人歸順。神爵二年(前60年),在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北),設立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諸城郭國,使天山南北這一廣袤地區正式歸屬于西漢中央政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宣帝劉詢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彪炳史冊,為中華民族的中興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吏稱其職,民安其業”的景象史稱“宣帝中興”,還有史家說,宣帝統治時期是漢朝武力最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時候。在以制定廟號、謚號極其嚴格著稱的西漢歷史中,中宗宣帝劉詢是四位擁有正式廟號的皇帝之一(另三位是太祖高帝劉邦、太宗文帝劉恒、世宗武帝劉徹,皆是一代英主),可見其功德之高。
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冬,劉詢得病,12月病重,詔命侍中、樂陵侯史高為大司馬兼車騎將軍,太子太傅蕭望之為前將軍,少傅周祿堪為光祿大夫,共同輔佐太子。
不久,劉詢病死于長安未央宮,在位25年,享年44歲,謚號孝宣皇帝(謚法解:圣善周聞曰宣。聞,謂所聞善事也),廟號中宗,葬于今天西安市東郊的杜陵。
地址:西安市曲江鄉三兆村南
旅游線路:大興善寺、陜西歷史博物館、大慈恩寺、大雁塔、青龍寺
本文原載于兵馬俑在線(www.matthewmidgley.com),轉載請保留本鏈接,敬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