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小吃甑糕(2)
甑糕的古老,首先表現在它的炊具上,它是使用由最古老的蒸具“甑”演變而成的甑鍋蒸制而成,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甑,在原始社會后期已經產生,到了新石器時代又有了陶甑,商周時期發展為銅甑,以后又變為鐵制。從此,鐵甑這個炊具就世代沿襲,流傳至今。這種鐵甑形似圓筒,底部有許多透氣的小孔。近年也有用白鐵葉子焊成的。陶甑蒸出來的質量最好。
甑糕除了炊具古老以外,它又是由中國3000多年前西周時期王子專用的食品“糗餌粉糍”演變而來的!吨芏Y?天宮》有羞籩之食糗餌粉糍的記載,“粉糍”是在糯米粉內加入豆沙餡(古時叫豆屑末)蒸成的餅糕。先秦的“粉糍”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沙餡蒸成的糕餅,并不放棗,到了唐代才發展成棗米合蒸。唐代,韋巨源宴請中宗皇帝的“燒尾宴”中的“水晶龍鳳糕”和現在的甑糕一脈相承。
唐宋以后,糕類食品越來越多,既有麥面的,又有米面的,有豆類的,也有蔬果的。即使糯米糕,也從形狀,味道等方面分了數十種之多。各種糕都有自己的名稱。有的以用料為名,有的以形狀為名,甑糕則以獨特炊具為名。
由于紅棗和糯米營養豐富,滋補強身,因而甑糕受到各階層消費者的好評。當年馮玉祥將軍把“西安甑糕”譽為“平民階層的燕菜”。西安、關中地區開會,早點多食甑糕。村民趕集赴會,都要吃一盤甑糕打點;返回時還買上一兩盤,以虎皮葉包裝,帶回家里讓家人同享口福。
甑糕-文化底蘊
吃甑糕易上癮。有一作家,黎明七點跑步,八點赴甑糕攤吃三碗,返回關門寫作至下午四點方停歇,數年一貫,寫書十年,體壯發黑眼不近視。甑糕,實在無愧為西安的特色小吃。單看蒸甑糕的深口大鍋,便已十足的“生愣”:口闊二尺六,鍋深二尺八,鑄鐵而成,陜西老話稱此種鍋為“甑”,甑糕即因此而得名。賣甑糕的小販也甚是“生愣”,蒸好甑糕的鐵甑,外面被煤煙熏得烏黑,就直接搬出來往食攤上一架,頗像一只碩大的黑鼓。

這種鐵甑,其實不僅秦地獨有,二十年前全國各地幾乎都能看到。在古代,蒸食炊具就有陶甑,商周時代有銅甑。宋代大詩人陸游的《秋花歌》中有“長碓搗珠照地光,大甑炊玉連村香”的詩句。不過,宋代的甑已經是鐵甑了。
改革開放以來,生活巨變,使用了兩千多年的鐵甑逐漸淡出百姓的廚房,惟獨陜西,古風猶存,現在鄉村農家的灶臺,大多還在使用這種碩大的鐵甑。不僅甑,陜西人飲食的家什都大,像吃羊肉泡饃的大老碗,喝湯用的大盆,連喝茶也是大號茶壺?傊,大鍋做飯,大碗盛酒,大,才吃著痛快,大,造就了這里的飲食文化。就連陜西人,也生得臉皮黑紅,臉龐兒四四方方,神似一尊尊大號鐵甑。
蒸甑糕的鐵甑雖大,甑糕卻柔軟細膩。這種甜品小吃是用糯米、云豆和紅棗蒸制而成,蒸熟后老遠就能聞到糯米特有的香味。甑糕也很好看,下面一層白飯滲入了棗色,呈一種晶瑩鮮潤的絳紅色澤,上面一層云豆,呈咖啡的褐色,再上層便是紅棗,早已爛成暗紅的棗泥,小販們給棗泥上又撒上一層碧綠的葡萄干,甑糕的色澤就更加豐富和分明了。吃起來口感也好,黏軟香甜,熱量又大。尤其秋冬季節,西安城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甑糕攤販,很多上班族還把甑糕當做必不可少的早餐。
本文原載于兵馬俑在線(www.matthewmidgley.com),轉載請保留本鏈接,敬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