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每位學生的潛能和創造性“歷史達人秀”活動紀實
我們通常給學生安排一些活動:比如辯論賽、歌唱、答題知識競賽,但總是只給少數學生提供了發展和展示的機會。比如舉行一場辯論賽,只有口才好有辯才的學生可以參與;比如知識競賽,只能給那些學習好知識儲備好的學生以機會;而平時的考試這種單一的評價機制只能選拔出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其他很多有著他愛好和才能的學生,特別是那些默默無聞、成績平平的學生,幾乎沒有自己的展示機會和舞臺。也許被電視上那些普通人借助達人秀舞臺實現夢想深深感動,我正是嘗試找到一種可以讓任何愛好和特長的學生都能有展示機會的活動形式,那就是不拘形式的達人秀。試著設想和實驗,我在我所帶的高一各班發出了一份通知:
為活躍廣大高一學生的文化生活,調動大家學習歷史的興趣,展示大家各方面才華,特在全校高一學生范圍內開展“‘歷史達人秀’主題活動征集大賽”。 大賽活動規則如下:學生可以單人也可以多人組合,自愿參加,選取跟歷史學科相關的任意內容,采用自己所能想到做到的任意形式,形成活動作品,比如:(1)寫一篇歷史論文,(2)演一段歷史劇,(3)說一段歷史相聲,(4)編排一組歷史快板,(5)發表一次歷史演說,(6)拍一組歷史題材的攝影作品,(7)展示一臺歷史服飾秀,(8)編一部歷史演繹劇本,(9)講一次歷史講座,(10)畫一本歷史漫畫連環畫,(11)唱一首自己作詞作曲的穿越歷史題材歌曲,(12)開一場歷史話題辯論會,(13)讀幾本歷史著作開一場讀書交流會等等。
同學們可以運用自己想到的任何一種形式,或寫或講或演或說或唱或攝或秀或編或講或畫或讀等,在老師家長朋友等各方面的幫助下,通過網絡、圖書、電影電視、博物館等渠道獲取資料,精心制作形成作品,并不斷修改提高作品質量。
最后根據作品數量以及所需時間組織展示會,由學生個人或者小組展示自己的活動成品,并由老師以及高年級學生代表組成的評委會打分,評選出若干獎項,進行表彰獎勵。
從高一第一學期開始發出通知到第二學期評選結束,半年時間里我在各班廣泛調動學生參與,細致指導學生,涌現出了一批“歷史達人”創作的優秀歷史題材的作品和活動。
高一(一)班的學生創作的歷史版歌詞譜寫與歌曲制作,他們把大家喜愛的流行歌曲,BEYOND樂隊的名曲《海闊天空》填上自己編寫的歷史歌詞,進行翻唱錄音制作成MV,讓大家在歷史知識中傾聽音樂。而歌曲的創作者王潤譚和劉雨辰這兩位男生單從學習成績和學習習慣上來看卻稱得上是后進生。自從我在班上用多媒體播放了他們的歌曲后,這兩位學生在上歷史課時發言變得積極踴躍。
高一(三)班學生尚進自創的單口相聲“我說秦始皇”,讓大家在開懷大笑中了解了秦朝歷史;高一(四)班學生李天宇為大家創作的歷史史詩《秦俑》《大唐鳳歌》;高一(五)班一位內秀型的“才女”田夢瑤寫的2萬多字歷史穿越小說《穿越唐漢秦》;高一(十)班學生尚達,我真的驚訝于這位一直在治療但卻一直飽受精神抑郁困擾的男生,竟有如此高超的電腦制作技術和如此憂國憂民的豐富內心世界,他將各種影視片、電視新聞、紀錄片中有用片段剪輯并配以字幕、音樂、解說制作成表達個人思想的“小電影”——《未來核戰爭猜想》,讓人在冷幽默中反思人類科技的命運。
另外高一(八)班學生李韓星大量搜集史料整理成的歷史人物謎語。猜謎活動使大家在有趣的猜謎中掌握了大量著名的歷史人物。高一(四)班、(八)班幾位學生王景麗、牛思睿、張思瑤等模仿百家講壇學者風格,為大家帶來《我講王安石》《匈奴史》《偉人毛澤東》等講座。高一(九)班一位蘭心蕙質、心靈手巧的女學生鄭芳園用家里各種碎布料制作的微縮的中國古代各朝代典型服飾。還有高一(一)班的江蓉,這個相貌平平總成績排名也在班里平平,平時看著內向不太作聲的女生,她把整個高一所學的兩本歷史必修史的內容編寫成了三千字的朗朗上口的七字歌訣,對經濟史和政治進行的全面總結和整理,非常便于幫助大家記憶。自從我在全年級各班帶著學生通過大屏幕學習她編的歌訣后,我發現每次歷史課上她不一樣的表情和眼神,那是一種自信的神情。
最后經過我們綜合組老師以及各班學生的共同評選,確定有來自高一年級九個班共14位學生獲得了“2013屆高一年級歷史達人”稱號并頒發了獎品。
這次實踐使我深切感受到:有效的活動形式的確可以起到激發學生創造性和個性、展示學生個人風采、發掘學生潛能和特長的作用。
田夢瑤
高一(五)班學生,撰寫了長達兩萬字的歷史穿越類小說《穿越唐漢秦》,在歷史達人秀活動中秀出了自己優美細膩并富有歷史感的文筆。
牛思睿
高一(九)班學生,模仿百家講壇的風采給大家帶來精彩的歷史人物系列講座。
李天宇
高一(四)班學生,憑著自己一直以來對歷史的執著與深厚積淀,撰寫了歷史史詩《秦俑》、《大唐風歌》,并在全班秀出了自己非凡的文人氣質和朗誦激情。
李韓星
高一(八)班學生,她組織歷史大猜謎活動,編寫了很多歷史謎語,制作成精美的卡片,由大家抽取猜謎,在快樂的游戲中介紹了很多歷史知識。
本文原載于兵馬俑在線(www.matthewmidgley.com),轉載請保留本鏈接,敬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