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調查:網絡時代,你還讀書嗎?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4·23世界讀書日”已經不再陌生,人們習慣在這一天迎接讀書的熱潮。從4月23日至5月22日這一個月,也是西安一年一度的讀書月活動,如今活動已經接近尾聲。在此期間,本報記者通過網絡問卷和實體問卷的形式,展開了“閱讀調查”,收回有效問卷445份,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市民以及專家學者進行了采訪,來談談他們對于讀書的看法。
現象:許多中小學生只讀教輔書
5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了西安雁塔區的一所中學,在老師的協助下,61名中學生填寫了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87%的學生每天課外閱讀時間少于1小時,有31人表示“學業繁重”是沒時間閱讀的主要原因,還有11人認為自己“沒有閱讀習慣”。三分之二的學生一年課外閱讀量低于10本。
“學習已經很累了,不想再讀什么書!备咧卸昙壍乃棘幰贿吿顚憜柧,一邊回答記者的提問。在她的口中,一天的生活是這樣的:早上6點40分出門上學,晚上8點半左右放學回家,通常寫作業到12點左右,周末也去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仔細算算,一周也就只有周末能休息。在她的課桌上,堆滿了數學、物理等課本及輔導書。當記者問思瑤喜歡讀什么書時,她想了想回答說:“最近沒看什么!
“老師會布置一些課外閱讀,規定每天讀幾頁。但都是些名著之類的書,不僅讀起來費勁,還要寫讀書筆記,所以不喜歡!背醵o怡告訴記者,有次老師布置閱讀《文化苦旅》,但她實在看不下去,最后還是大學畢業的表哥幫她寫完了讀書筆記。而靜怡身邊的不少同學也表示,閑暇時間更愿意拿起手機聊微信、刷朋友圈和QQ空間。
“應試教育把青少年綁架到分數里,孩子們讀書根本沒有條件!闭劶斑@一現狀,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客座教授、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訪問學者許建國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現在的學校教育,把目標聚焦到一個點上,第一層次是考試,第二層次是分數,第三層次是名次,第四層次是升學,第五層次是成功。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占用了孩子們所有的時間,睡覺、吃飯、旅游……中小學生成了最沒有自由的人,無法支配自己的時間,也沒時間讀書,談何自由思考?”
“我們國內的學生,學習內容的難度不亞于國外,背誦、記憶的難度也不亞于國外,但是我們的孩子與國外孩子相比,在閱讀量和知識面上卻有著很大差距,對世界理解和人的關懷也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就是將讀書片面地等同于‘閱讀教材’!碧崞鹎嗌倌甑拈喿x問題,陜西省圖書館館長馬民玉分析說。
“一個人一生所讀的書,遠遠不是學校里學到的那幾本。實際上,課外閱讀比課本更重要,它是人們理解社會、認知社會以及適應社會的途徑和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課外閱讀決定了一個人的素養!痹S建國說。
趨勢:青年人閱讀傾向“碎片化”
在記者的調查中,超過90%的受訪者認為“讀書很重要”,但是面對具體的閱讀調查,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有50.67%的人“沒有定期讀書的計劃,隨意性閱讀居多”,74.24%的人每天閱讀時間在1小時以內,43.5%的人表示自己一年閱讀的圖書為“1-5本”。超過四成人認為閱讀較少的原因是“工作忙沒時間”。然而有趣的是,一邊說著自己沒時間,一邊卻又有39.24%的人,每天花費在閱讀網頁上的時間為“1-2小時”。
32歲的周琪是西安某建筑公司的工作人員,回憶上一次看書的時間,他顯然有些模糊!懊刻旃ぷ骷影嗟臅r間超過10個小時,經常還要應酬吃飯,回到家里只想躺著上網,根本沒心思看書!痹谒S身攜帶的平板電腦中,雖然存儲了大量電子書,但他也承認很少翻閱,下這么多書更像是“心理安慰”。
“每天睡醒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機,睡覺前也是看手機!27歲的西安女孩劉明麗坦言,雖然喜歡讀書,但已經難有大段完整的閱讀時間!凹幢闶亲x書,也都是用手機看微信朋友圈、微博里分享的文章。有時候覺得手機像個‘時間黑洞’,一低頭再一抬頭,時間就沒有了!”她笑著形容說,“知道這樣不好,但就是經不住‘誘惑’,打開書本超不過5分鐘,就要看看朋友圈誰又更新了,微博上又在討論哪些熱門,所以讀書計劃也就泡湯了!
記者通過數據還發現,“午休及工作休息時”、“節假日”、“睡前”仍是讀者主要閱讀時間,然而利用“零散時間”閱讀的比例也較高,達到了46.42%,“上下班、上學途中”、“如廁時”、“排隊候車、醫院候診”等都成為現代人的閱讀選擇。甚至還有部分受訪者表示,“隨時隨地看書”。
記者觀察到,這種“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不僅影響了人們的讀書習慣,也進一步促進了數字閱讀的發展。
“數字資源的瀏覽和下載量一直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差不多在六年的時間里翻了兩番!标兾魇D書館館長馬民玉告訴記者,2014年省圖數字資源的瀏覽和下載量達到370萬篇(冊)次,同比增長26.27%;圖書外借量則為204萬冊次,同比增長10.28%。
從這一數據可以明顯看出,不論是借閱量、還是增幅,數字閱讀的發展態勢都更迅猛。記者也從陜西師范大學圖書館了解到,根據統計,2014年師大圖書館外借圖書約64萬冊次,為近五年最低,在2012年這個數字是80萬冊次。
“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網絡環境的變化,同學們閱讀方式呈現多樣化。根據這些變化,圖書館加大電子圖書購買力度,截至目前已購買電子圖書300余萬冊,這也是紙本藏書借閱量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睅煷髨D書館工作人員介紹說。
爭議:“網絡閱讀”算是真正的閱讀嗎?
記者在連日的采訪中,也發現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盡管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移動客戶端、電子閱讀器等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呈現“碎片化”“數字化”閱讀趨勢。但大多數人仍心存疑惑: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網站形成的“微閱讀”,究竟是好還是不好?“網絡閱讀”算是真正的閱讀嗎?
“在朋友圈看文章,也是一種閱讀!苯逃龑<以S建國持肯定態度,他認為,“現代社會我們擁有的是碎片化的時間,不可能有完整的時間坐下來閱讀,恰好數字化提供了碎片化的文章,可以說‘一拍即合’!比缃褚呀76歲的他,每天晚上都會抽出時間看看微信朋友圈,“里面還是有很多好文章!
在西安從事媒體行業的劉銘磊是數字閱讀的擁躉者,手機、iPad、kindle以及電腦,都是他的讀書方式!熬W絡閱讀當然算是‘讀書’,它和紙質閱讀不一樣的只是渠道,其他沒有什么不同。盡管網絡文章短,但并不意味著沒有深度。對于讀者而言?梢栽诰W絡平臺上獲取任何想讀的信息,即便是碎片化的閱讀,也增加了人們的選擇,而且數字閱讀的表達形式更豐富、更美觀!遍e暇時間,他可以拿著手機刷“知乎”(注:一個網絡問答社區)長達兩三個小時,“看到別人的回答,擴充了我的視野,也帶我體會到不曾經歷的風景,感受不一樣的人生高度!
不過對于以上這樣的觀點,漢唐書城董事長唐代偉則明確表示“不認同”:“朋友圈、微博那些文章,充其量只能算是淺閱讀,與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是兩回事。人們應該更重視紙質閱讀,書是人的良師益友,它使人充實而不寂寞,紙質閱讀作為一種深度閱讀,被稱為真正的文字閱讀!
張洪山是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大四的學生,去年一年在校圖書館共借圖書315冊,成為全校借書最多的人,但看得多并不意味著“泛泛而讀”。大學四年期間,他涉獵的書籍達到上千本,精讀下來的書有300余本。談起讀書,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覺得讀網絡文章或是一般的雜志,都不能稱之為閱讀,只能算是瀏覽!彼浕艘荒甑臅r間去讀教育界的經典著作,蘇霍姆林斯基所寫的《給教師的建議》,“400多頁的書其實并不厚,但沒讀幾頁,就要停下來思索。讀書就是這樣,要靜下來踏踏實實地看,邊讀邊想!
位于西安市柏樹林的漢楓博文書店已經有25年的歷史,是書友們口中的“知名老書店”,老板孫慶華也是個愛書之人。說到讀書,他侃侃而談:“讀網絡文章,性質和瀏覽新聞一樣,就是看看,不能算閱讀。讀書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豐富自己、指導自己,給予自身智慧和啟發。有些人天天都在讀,但是沒有獲得啟發,那就不叫讀書。真正的閱讀一定要拿起書去觸摸、去感知,去體會書里那種歷史的滄桑感!保ㄓ浾 許夢婷)
本文原載于兵馬俑在線(www.matthewmidgley.com),轉載請保留本鏈接,敬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