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西安興起文明新風 文明風尚成為真時尚
從藍田到周至,從長安到高陵,從戶縣到城區,記者在一次次的走訪過程中,時刻感受到古城西安這片土地上文明新風的興起。
文明是潤物細無聲的引導。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有著悠久的文化和歷史,幾千年來形成的風俗習慣,有精華也難免有糟粕。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除了強有力的整治手段,西安市探索出了一條潤物無聲的心靈引導之路。
要我做不如我要做,心理上的認同才是文明發力的關鍵。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全市9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鄉規民約道德評議會,及時評議村民贍養老人、鄰里糾紛等,有效解決了許多“法律管不到、政府管不了”的問題。各村通過“四議兩公開”的方式修訂完善村民公約,在符合村情、尊重民意的基礎上,明確“什么事可辦”、“什么事不可辦”、“什么事在什么范圍內辦”,遏制不良風俗,倡揚新風正氣。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干部”。農村移風易俗,黨員干部帶頭是關鍵。我市結合貫徹“八項規定”和群眾路線教育、“三嚴三實”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制定了黨員干部婚喪嫁娶規定,讓黨員干部帶頭做到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為群眾樹立標桿。實行黨員領導干部操辦婚喪喜慶事宜報告制度,報告內容包括:宴請事由、時間、地點、方式、規模、標準和邀請對象及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紀委設立舉報電話,加大監督力度。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內涵。在節日期間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達到了弘揚農村新風尚事半功倍的效果。春節期間,全市倡導群眾不燃放煙花爆竹,不鋪張浪費,文明節儉過大年。清明節期間,全市開展“鮮花換紙錢”、“社區哀思墻”等活動,著力倡導群眾不焚燒冥幣、文明祭祀。重陽節期間,廣泛組織各種形式的愛老助老活動,弘揚尊老愛幼傳統美德。
這些耳濡目染的宣傳與引導,猶如一縷縷徐徐清風,又如一顆顆飽滿的果實,讓文明風尚在老百姓心中落地生根。村、鎮街、區縣定期評選孝敬老人、勤儉節約等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和“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村民選出身邊的道德楷模,用身邊人身邊事,樹立農村社會風尚不斷向善向好發展的典型。
如今,在古城西安,移風易俗不是口號,文明風尚成為大家發自內心認可、自覺履行擔當的真時尚!
本文原載于兵馬俑在線(www.matthewmidgley.com),轉載請保留本鏈接,敬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