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41%消費者為“購物狂” 西安消費者“忍得住”
一家環保組織近日發布《中國大陸主要城市消費觀念與行為調查研究報告》,報告結果顯示:中國消費者購物過,F象突出,大陸消費者中41%為“購物狂”,“社交購物模式”是重要的推動因素之一。
“社交購物模式”成為新常態
這次調查在中國大陸14個一、二線城抽樣訪問了年齡在20到45歲共1800人,其中西部城市為西安和成都。
調查顯示,“社交購物模式”成為新常態,社交網絡和電商平臺結合是主要因素。82%的受訪者表示看到別人穿好看的衣服也想買一件,72%的受訪者表示看到社交網絡上的穿搭會引發購買的欲望。49%的受訪者表示會因為偶像代言產品而沖動購買一些不需要或不合適的東西。
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雷宏振教授對記者表示,由于微信、微博、直播等社交平臺的興起及“網紅經濟”的帶動,社交購物模式的作用顯著,從而刺激了過度消費。
51%消費者衣柜中有未拆標簽的衣服
調查顯示,中國大陸消費者購物過,F象突出,衣物過剩幾乎成為普遍現象。51%消費者的衣柜中會有未拆標簽的衣服,在未拆標簽的已購回商品中,衣物占比為60%、鞋41%、包53%、配飾42%。
大陸消費者有41%屬于購物狂角色,顯著高于港臺,其中1%是重度購物狂。消費者平均每月購物的花費約910元,一線城市每月平均購物花費(970元)高于大多數二線城市(860元),北京、上海、成都的消費者每月平均購物花費(約1000元)最高。其中以30-40歲、中高收入以上群體相對顯著。
大陸消費者平均每月購物一次,可忍受的不購物的時間較短,一線城市平均時間在2周左右。記者注意到,其中西安、廣州、天津三個城市消費者忍受不購物的時間相對比其他城市更長。
購物狂心聲:
買完滿足,過后更空虛
意識到自己購物過剩,但是多數人仍無法克制。有59%的受訪消費者表示:“我時常告訴自己不要再亂買東西,但是很少成功”;有46%的受訪者表示,購買超過了自己經濟能力可以負擔的東西;有65%的受訪者認為:“每次買完東西,我就會有滿足及興奮感”;但也有37%的受訪者表示,“每當買東西的興奮和滿足感退去后,我就會感覺更加空虛!
雖然頻繁購物,但50%的受訪者因為擔心花費高而被周圍人責備,因此向他人隱瞞自己的實際購物狀況。
雷宏振教授表示,提倡理性消費、環保消費,過度消費不一定能帶來愉悅感,但肯定是帶來了個人經濟的負擔,同時也造成了資源浪費。記者 王靜
本文原載于兵馬俑在線(www.matthewmidgley.com),轉載請保留本鏈接,敬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