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蘇權科赴陜作報告:不湊合才能在國際上樹標桿
2日,陜西省總工會舉辦“用奮斗架起中國脊梁”主題宣講報告會。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蘇權科受邀為全省一線工人、勞模和工匠代表以及路橋專業的學生代表分享港珠澳大橋建設背后的故事。此次報告不僅得到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網上直播在線收看人數也達到13萬。
蘇權科,陜西寶雞岐山人,1987年畢業于長安大學,曾先后領銜設計陜南漢江大橋、汕頭海灣大橋、臺山鎮海灣大橋、廈門海滄大橋等。2003年,港珠澳大橋正式啟動籌建之際,他被任命為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技術負責人,后擔任總工程師。2018年10月,在伶仃洋上奮斗15年后,蘇權科終于完成了自己曾許下的“建設世界一流橋梁”的夢想。120年的使用壽命、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建造技術等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不僅使港珠澳大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紀工程,更使中國的橋梁、中國的標準,能夠走向世界。
在報告中,蘇權科多次提到應用一尺匠心推動中國橋梁建設高質量發展,要看細節、看品質、看工程技術含量、看人性化。他幾次動情。一是提到1840年英國正是從伶仃洋海面打響鴉片戰爭時,他說:“在這里建橋,一定要建一座國際一流的橋,一座給中國人爭氣的橋!倍侵v到有老工程師因某個首制件反復測算,不斷論證而不耐煩并反問‘已經比其他做得好多了,怎么還不滿意時’,蘇權科說‘因為,我不想留遺憾’!三是被國外專家多次質疑的需在海面以下開挖近50米深的槽是否具有可操性,卻憑借團隊努力開挖出5.56公里世界上最長的海下深槽。而沉管安裝時又出現如何將世界最大的、長達180米、重達8萬噸的多個混凝土沉管構件從島上拉到深海并精準安裝等難題。安裝第1節時,所有工作人員苦戰96小時,幾乎試遍所有可能的方法后才安裝成功。安裝第15節,又經歷兩次基槽異;赜,幾個月后的第三次嘗試才成功對接。蘇權科說:“因為不湊合,我們才能在國際上樹標桿!”
本文原載于兵馬俑在線(www.matthewmidgley.com),轉載請保留本鏈接,敬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