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大垃圾填埋場將滿 西安垃圾強制分類倒計時
俯瞰西安市江村溝垃圾填埋場 本報記者 陳飛波 實習生 華人 攝
西安垃圾日產量25年增10倍
1994年6月開始運行的西安江村溝垃圾填埋場,是目前國內庫容量最大的垃圾填埋場。而到今年10月,這里也將達到設計庫容,隨即封場。從最初日填埋垃圾不足千噸,到如今每天接納填埋生活垃圾萬余噸,25年時間里,西安市的生活垃圾日產量增了至少10倍。
今年9月1日起,《西安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將正式施行,西安垃圾強制分類已迎來倒計時。8月5日上午,記者走進西安市江村溝垃圾填埋場,直觀感受這里的工作,帶你更深入地了解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
堆體已有50層樓高25年日產垃圾量增了10倍
在導航上搜索“江村”二字,行車距離目的地越近,沿途遇到的垃圾清運車越多。到目的地附近時,僅兩車道的路面上,垃圾清運車一輛接一輛排著隊緩慢前行,一眼望不到頭?諝庵袕浡鴿庵氐睦粑,讓人忍不住想要逆行超車。
上午10時許,距離江村溝垃圾填埋場還有數百米遠,30余輛垃圾清運車已排成長隊在此等候。在園區入口處,進入的垃圾清運車正依次過磅稱重,隨后前往垃圾填埋區。
進入填埋場,就算是忽略一輛輛垃圾清運車從身邊開過時刺鼻的氣味,你也完全無法回避空氣中的水分落在皮膚上的黏膩感。西安市固體廢棄物管理處工作人員林亦凡告訴記者:“這是工藝要求的,夏季垃圾含水量大,為了盡可能減少垃圾產生的異味,現場的風炮機一刻不停地工作,以霧氣的形式噴灑除臭劑,和治污減霾的霧炮車是一個道理!
為了更直觀地了解整個填埋場情況,林亦凡首先帶記者參觀了沙盤。這是按整個園區的地形與設施等比例復制的。中控室、氣象站、調節池、滲濾液處理車間、發電廠等,形成一條完整的垃圾處理流水線。
林亦凡說:“很多沒有來過填埋場的人,都想象著被拉來的垃圾隨便用土一埋就行了,其實根本沒有那么簡單。江村溝目前的垃圾堆體已有150米,相當于50層樓那么高。從固體垃圾填埋這一塊,垃圾產生的水和氣是處理的最大難點。在過去的25年里,西安的日產生活垃圾已從不足1000噸,到2017年時突破1萬噸,而西安目前是國內唯一一個靠填埋來解決主城區生活垃圾的城市。為了應對這樣的增長,25年來我們絞盡腦汁,經歷了從粗放到精細化,從精細化到數字化的變化。我的很多同事當年大學畢業就到了江村溝,如今已經快退休了,整個青春都奉獻給了這里!
本文原載于兵馬俑在線(www.matthewmidgley.com),轉載請保留本鏈接,敬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