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臉被“盜”了?記者走訪:西安有樓盤安裝人臉識別攝像頭
今年“3·15”晚會中,央視曝光了不少房產售樓部安裝攝像頭,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獲取消費者人臉信息,不少消費者擔憂,這些人臉識別是否會泄露個人隱私,曾有消費者戴著“頭盔”去看房引發熱議。
西安是否也存在這些情況呢?二三里資訊記者近日對西安的部分樓盤售樓處進行了走訪。
走訪:有售樓處入口處裝有3個攝像頭
在西安市雁塔區尊貴壹方售樓處,剛進門,一名門口的接待人員問道,“您是哪個平臺的?還是自己過來的?”在確認好自然來訪以后,工作人員便開始登記信息,每位來看房者都要在前臺留下姓名、電話,并且需要勾選并勾選是“自然來訪”還是“渠道推薦”,然后售樓處再安排置業顧問帶著介紹參觀。
現場發現,有1個看起來像攝像頭的設備就裝在售樓處大門內,正對著門口,可以說只要進這個門就一定會被拍到。沙盤講解區也有一個攝像頭,而在會客區,不起眼的角落還有一個。
二三里資訊記者注意到,在這些攝像頭旁邊,都沒有粘貼相關說明。是否正在進行拍攝?拍攝內容要做什么用途?也不得而知。
對于如何區分中介和自然到訪的客戶?該樓盤的工作內人員表示,這些攝像頭可以人臉識別功能,區分中介帶來的客戶還是自然到訪客戶。
而在融創宸閱和鳴小區看房時,售樓處入口處的攝像頭竟然有3個,兩個正面對著入口處,另外一個則較為隱蔽,在屋頂的角落處安裝。當二三里資訊問置業顧問,:“為啥售樓部內裝這么多攝像頭?”該置業顧問表示:“就是為了安全,售樓部內人流量大!
在高新芳華售樓部處,進門口在大廳天花板的角落中,二三里資訊同樣發現了小型攝像頭。
業內人士:人臉識別攝像頭主要用來“判客”,西安50%的樓盤裝了這一設備
一名在某找房APP上班的業內人士告訴二三里資訊,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的攝像頭主要是為了“判客”,即客戶是自然到訪客戶還是通過中介來的,“開發商賣房子的渠道比較多,有開發商自己賣掉的,也有請分銷中介幫忙賣的。如果是分銷中介帶來的客戶,我們就會通過這個人臉識別的系統,來‘判客’,也就是判定客戶是自然到案場的,還是分銷中介帶過來的!
在實際買房過程中,購房者會自己先到案場看房,看好了決定要買,再找分銷中介要優惠;有時先從中介處了解優惠,再到案場詢問總價,進行比較。如果中介帶來的客戶成交了,開發商會支付中介一定的傭金抽成;但如果客戶此前自己去看房時在售樓處留下了“自然來訪”的身份信息,那就是列入“案場”客戶了,一旦成交,開發商視為自己賣掉的。中介再帶這位客戶來買房,也是得不到傭金的。
對于戴口罩也能人臉識別碼?該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他接觸過的樓盤戴口罩以及之前搞笑的戴頭盔的都識別不了,但是也不排除一些使用了最新技術,“目前西安的樓盤安裝人臉識別功能的攝像頭應該在50%左右,很多大的品牌上只要是和中介合作,一般都會安裝這一設備進行判客!
同時,二三里資訊采訪中了解到,一些小區物業也會安裝人臉識別攝像頭,來判斷是否為本小區業主。
律師說法:未經消費者同意,則屬于非法搜集,侵犯了消費者的隱私權
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師趙良善認為:人臉屬于每個人特有的、用于其他人員進行區分的最直接要素,人臉的個體差異決定了人臉的獨特性,是最具有個人生物特征的信息,應當屬于公民的信息權范疇。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公開其收集、使用規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信息!
據此,趙良善認為,售樓部并非高鐵站、機場等重要地帶,搜集人臉信息不必要、不正當,如未經消費者同意,則屬于非法搜集,侵犯了消費者的隱私權。而且,就算消費者同意搜集,售樓部也應該設定嚴格保密措施,保障消費者的個人合法權益,避免消費者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被泄露或用作非法途徑。
本文原載于兵馬俑在線(www.matthewmidgley.com),轉載請保留本鏈接,敬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