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女子臉腫以為上火吃消炎藥也沒好轉 檢查發現下頜骨隨時會骨折
近日,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為一36歲女患者實施腫瘤切除及下頜骨再造手術,為了不損傷患者“顏值”,專家精心運用了數字化設計結合內窺鏡技術實現下頜骨的微創重建,尚屬國內首例。
36歲的邢女士家住陜西渭南,去年左側面部開始腫脹。剛開始以為是上火,吃了消炎藥后一直沒有好轉。四五個月之后,腫脹越來越嚴重,從口內觸摸很硬,來到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頜面腫瘤科求醫。
經該科吳煒副主任診斷,邢女士患的是成釉細胞瘤,半側下頜骨已被腫瘤侵蝕,隨時都有骨折的危險;腫瘤甚至已經逼近下頜關節,造成患者張口困難。
成釉細胞瘤介于良性和惡性臨界之間,很容易復發。常規治療方法是截掉下頜骨,從小腿取骨頭移植,進行下頜骨重建。這種方法創傷大、病程長,由于切口較大,患者甚至會出現局部面癱等癥狀,這讓愛美的邢女士很擔心?紤]到患者的情況,吳煒副主任決定嘗試將數字化設計與內窺鏡技術相結合,從口腔里面為患者實施巨大腫瘤的切除以及下頜骨重建。專家在口腔內切開粘膜,結合內窺鏡技術,完整切除了腫瘤連同侵蝕的骨頭,繼而從邢女士的左腿取出一段帶血管的腓骨,結合數字化技術把骨頭精確塑造成缺損下頜骨的形狀,又從口腔內安放在缺損的下頜骨中,在左側耳前設計一個1厘米長的微小切口,在內窺鏡的引導下,精確的連接腓骨和殘留的關節頭,精準的重建了顳下頜關節。因為空間很小,且視野有限,放置腓骨瓣的尺寸必須嚴絲合縫、精確匹配,不允許有重新調整的機會。為了滿足后期牙種植的需求,植入的腓骨還進行了雙層疊加,導致可供血管吻合的血管非常短,在頸部隱蔽處做了一個不到3厘米的切口,尋找出一對直徑僅為1毫米左右的動靜脈,延伸至移植腓骨下方和腓骨血管吻合,難度極大。手術進行了9個小時,經過不懈努力,終于順利完成。據了解,該手術改變了傳統的下頜骨腫瘤切除和重建的理念,創造性地將內鏡技術與下頜骨再造相結合,實現了微創、出血少,感染風險低、保護面神經等功能,大大縮短了患者術后康復時間,邢女士術后五天即可出院,且面部基本沒有手術疤痕。待完全恢復以后將在移植的雙層腓骨瓣上進行牙種植,恢復口腔咀嚼功能。該技術的運用在造;颊叩耐瑫r,以期對頜面戰創傷救治進行技術積累與示范。
記者 李琳
本文原載于兵馬俑在線(www.matthewmidgley.com),轉載請保留本鏈接,敬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