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銀保監局:小心!有人冒充監管部門在網貸申請中詐騙
近日,陜西銀保監局發布風險提示:接到群眾反映有不法分子偽造監管部門文件、冒充監管部門名義從事非法活動。具體來看,消費者在遭遇“申請網貸時賬戶被凍結,交錢才能解凍”、對方要求轉賬“沖刷征信”時,要當心其中有詐。
“申請網貸賬戶被凍結,交錢才能解凍”當心有詐
申請網貸時需要填寫個人信息并認證身份,以此查看申請者的身份信息、網貸貸款情況等。不過,有些人就打上了這一塊的注意。
陜西銀保監局表示:不法分子通過誘導有網貸需求的金融消費者提交完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等個人信息后,以網貸申請人操作失誤,輸入的個人信息與賬戶不符而被監管部門凍結為由,向金融消費者發送偽造的監管部門“關于貸款人貸款賬戶認證及解凍貸款賬戶的通知”,要求繳納認證解凍金后方可解凍資金并放款,以實現詐騙錢財的目的。
后續,不法分子還會以“沖刷”征信、“轉賬金額高于貸款金額,銀保監會需要轉賬X元作為保證金”等理由,要求金融消費者繼續轉賬。
實際上,類似詐騙方式屢見不鮮。在多個法律咨詢平臺、知識問答社區里,都有發問者提出:遭遇“賬戶被凍結”、“卡號錯誤”等情形,,被要求交解凍費該怎么辦?由此可見,不法分子主要利用申請者對貸款流程不熟悉的弱點,并假借監管單位權威力實施詐騙。
銀保監部門不直接介入貸款辦理,無權凍結銀行賬戶
如何識別網貸和貸款申請中的騙局呢?陜西銀保監局表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全國銀行業和保險業機構進行監督管理,監管部門不直接介入貸款業務辦理流程,無權凍結任何單位和個人銀行賬戶,更不會向金融消費者收取任何形式的保證金。請廣大金融消費者提高警惕,謹防受騙,不要輕易向他人提供身份信息和銀行賬號、銀行卡信息,不要向不明賬戶轉賬。
同時,廣大金融消費者要通過正規渠道從金融機構申請辦理貸款,切勿輕信陌生來電、短信及網絡提供所謂的免抵押、免擔保、低利息、放款快的貸款信息。保持頭腦清醒,做到四個“不”:不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和信息,不點擊下載陌生的網絡鏈接、手機或電腦軟件,不貪圖小利隨便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及銀行卡信息,不向陌生人匯款、轉賬。
陜西銀保監局表示,消費者對金融業務存在任何疑問,可向金融機構、監管機關和公安機關等部門咨詢;資金未受損失但發現個人信息泄露的,要馬上更換賬戶密碼或注銷銀行卡;遭遇電信詐騙損失資金的,要立即撥打110向公安機關報案。
保障個人信息安全,是堵住詐騙源頭的關鍵之一
針對不法分子冒充監管單實施詐騙,去年以來,全國已有多地銀保監發出過風險提示。詐騙者的斂財過程往往是:以電話或網絡通信,稱可快捷辦理網貸,誘導消費者安裝軟件并實名注冊,然后再以個人信息與賬戶不符被監管凍結為由,誘使消費者掏出真金白銀。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提醒:金融消費者的八項權益,是消費者維護合法權利和辨別非法侵權的重要依據。這八項權益分別是:財產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受教育權、受尊重權和信息安全權。
目前來看,保障金融消費者的信息安全,是堵住詐騙源頭的關鍵之一。
據新華社報道,目前,一些網絡平臺提供從生活消費到金融理財等各類服務,為衣食住行帶來許多便利。但海量用戶數據集中于這些超級平臺手中,也給用戶信息安全帶來諸多隱患。
4月26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二次審議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擬規定,提供基礎性互聯網平臺服務、用戶數量巨大、業務類型復雜的個人信息處理者,應成立主要由外部成員組成的獨立機構,對個人信息處理活動進行監督,并要求其定期發布個人信息保護社會責任報告等。
記者 李程
本文原載于兵馬俑在線(www.matthewmidgley.com),轉載請保留本鏈接,敬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