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ds”“ssmy”這些“符號”你懂嗎? 解密青少年虛擬文化“自有圈”
“yyds”“ssmy”“pljj”“zqsg”……當看到這些像密碼一樣的“符號”時,很多人都摸不著頭腦。而這些恍如天書的語言縮寫,正是現在年輕一代們司空見慣的日常用詞,是在網絡世界里交流時最“潮”的語言。這些都是拼音的縮寫,“yyds”為“永遠的神”,“ssmy”為“盛世美顏”,“pljj”是“漂亮姐姐”,“zqsg”則是“真情實感”。
“自有圈”存在一定排外性
年輕一代為什么偏愛這些“潮流”語言?記者就此采訪了陜西省人民醫院心理科專家易媛和李雨瑤。專家介紹,隨著時代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與智能手機的使用已經深入到00后和10后孩子的成長生活中,作為這一代的孩子,網絡的虛擬世界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他們也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虛擬文化——“自有圈”,并在這個小世界里,用自己獨有的語言交流尋找到歸屬感和滿足感。
易媛說,所謂“自有圈”,是用來形容那些有特色、但僅僅在具有某些共同特點的人群中流行、存在一定排外性的小圈子。這種一定程度上的刻意封閉,讓“同類”可以順暢解讀和交流,表達自我、宣泄情感,尋求認同、彰顯個性,抵御了非“同類”對他們世界的窺探。如今很多青少年的網絡用語、游戲社交等,如果不熟悉他們的交流方式,就很難理解其中含義。
必要時可以對孩子加以引導
是否能夠看懂這種“暗語”,成為青少年們辨識對方是否和自己有同樣興趣的一種方式,就像小動物會用呼吸嗅嗅氣味來判斷彼此之間是否為同類,成年人們會用“志同道合、氣味相投”這樣的詞語來形容和自己處得來的人。同樣的,對于這些孩子們來講,這也是他們尋找自己同類的一種方式。
李雨瑤認為,網絡的發展,帶給青少年更多的社交方式、游戲方式,對于這一代的青少年而言,社交已經不僅僅限制于出門和同伴一起玩耍,轉而發展為更多形式的游戲。對這種社交新語言完全沒必要大驚小怪,只需多些關注和理解,必要時加以引導即可。畢竟在成長過程中,青春期就是一個尋求自我認同、完善自我人格建立的時期。這是一個特定的階段,青少年通過建立“小圈子”“小團體”來形成自己的認同圈,尋找像自己一樣的影子,將成年人隔離在外,完成自我建立的需要。記者 馬相
本文原載于兵馬俑在線(www.matthewmidgley.com),轉載請保留本鏈接,敬謝!